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攻擊後,不寂寞嗎?



人的攻擊性,實在是人性研究中很有趣的一種防衛機制。

不管你的攻擊性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
是刻意的,還是非刻意的(一種潛意識下的自動性行為);
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
是謀財害命,或者是情感勒索;

是違法的,或是合情合理的.... 


我們好像常常會使用這樣的攻擊,在生活當中,不管是不是面對敵人?
有時候甚至最常用在最親密的人身上。
藉著羞辱自己的家人、情人、好朋友,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或是優勢。

越想獲得在乎,就越想貶低對方的身價,好證明自己是應該被尊榮的對待。


例子層出不窮,例如:
媽媽做了一桌子的菜,你要嘛就是不回家吃、要嘛就是嫌東嫌西,覺得別人家的東西比較好吃。


情人送了個聊表心意的小禮物,你覺得他禮物選的很差,不貼心、不浪漫、不多金、不用心,比不上你對他百般呵護,也比不上某個誰誰誰的情人像樣。

自認為身為前輩或是主管,是一個對待下屬後輩很厚道的人,但你卻一直施壓著自己像個好心的大善人在忍受下屬的無知及懶散,還自認為給了很豐厚的報酬卻沒意識到自己可能在報酬上或是情緒上已經勒索了對方很多。

關心好朋友的低潮,往往不小心演變成,覺得自己才是那個可以幫他分憂解勞的英雄。(一種自我滿足的英雄主義)


覺得自己的品味比較好,不管是在消費上面,或是享受生活,就連看的電影、聽的音樂、閱讀書籍都覺得高上那麼一截。

有時候假裝熱情或是好奇心的把一些主題拿出來類比,看似好像是想要建立共同的話題,那又潛意識中其實又是想要證明,自己懂的和所擁有的資源,不比任何人差。


種種各式各樣的生活中的零碎小事件,全部都只是想藉著踩著別人,凸顯自己的價值。




於是在得逞了之後,羞辱了別人,情緒獲得了釋放,但隨後,又引發了更深層的落寞。

比了輸贏又怎樣?

爭了對錯又怎樣?


自己比較好,那又怎麼樣?

自己比較慘,那又怎麼樣?

要這些所以然,無非只是想要用一個形容詞或是名詞來找到自己的定位,
於是就好像太空中的無重力,一個碰撞,就把那個你身邊的人推到一個你無法掌控的位置。
所以當你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時候,他的位置又改變了。



嘿,攻擊後,你不寂寞嗎?
說穿了你只是不敢承認,對於幸福快樂的渴求,遠超過你能掌握的範圍。

害怕自己沒有和平的能力,所以只能抗爭和攻擊。


人怎麼可以這麼強韌,允許自己無止盡的用折磨別人來自虐下去呀!?

太了不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